banner01.jpg
信息详情

心不可乱 则利至而必知 害至而必察

时间:2023-08-22 09:23:37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心不可乱,则利至而必知,害至而必察”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辙《上皇帝书》。这句话是说,心思端正才能心境平和、头脑清醒,有利之事来临就必然能意识到,有害之事临头也必然能觉察到。

  苏辙,字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他深受父兄影响,尤擅长政论和史论,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心不可乱,则利至而必知,害至而必察”,展现出古人修养心性、抵制欲望的定力和智慧。

  强调正心,并非苏辙的一家之见,而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如何才能“明明德于天下”,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连接“内圣”与“外王”的关键枢纽,而修身的基础便是“先正其心”。

  “身之主宰便是心。”古人认为,人的一切想法和行为都生发于心。白居易曾作:“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柳宗元说:“守正为心,疾恶不惧。”朱熹有言:“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只有靠内心的追求,才能学习道、探求道、坚守道;只有靠内心的净化,才能有敬畏、有自律、有定力,不为他人左右,不为外物所惑,保持内心的强大,获得战胜客观世界的不竭动力。

  东晋吴隐之曾作一首《酌贪泉》:“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在去广州任刺史路上,经过石门“贪泉”,当地传说即使清廉之士饮此水也会变成贪婪之人,吴隐之不信,饮下泉水并即兴赋下此诗,以伯夷叔齐不贪财的情操来表达自己为官清廉的志向。

  据《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做官多年,吴隐之始终清廉自守。任职期满乘船离开时,他身无长物,两袖清风,被称赞为“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真正做到了“不易心”。

  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读了吴隐之诗后,有感而发,也写了两句诗:“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的确,守得住内心,坚定操守信念,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从容立身,即便面对再大的诱惑也能内心纯正。和吴隐之一样,公孙仪嗜鱼而不受鱼,杨震用“四知”拒金,子罕以不贪为宝,李汰“黄金难换腐儒贫”……历史上很多为政者之所以一生廉洁、青史留名,就在于他们做到了正心明道、怀德自重。

  一个人的内心有一以贯之的力量,心灵才不会依傍他处,才能始终勇毅坚定、正道直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重视正心修身,做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

  ——“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当方志敏被捕遭搜查时,国民党军万万没想到,像他这样重要的领导人,身上除了一支钢笔和一块旧表外,竟然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在我这里没有‘后门’这回事。”这是杨善洲常说的话。1988年退休后,他向人借了5万元钱,在县城附近盖了房。房子盖好后,却因还不起债,把盖好的房子又卖了。于是就有了当地的几句民谣:“施甸有个杨老汉,清正廉洁心不贪。盖了新房住不起,还说破窝能避寒。”

  ——“任何人打着我的旗号去办私事,你们都不要理。”廖俊波一到政和就放下狠话。服务企业尽心竭力,他始终坚持“亲”“清”二字,严守廉洁底线。一次,有一个外地客商拎了一盒海产品过来,他一直追到电梯口,坚决退回……

  无论处境多么困难、条件多么严酷,始终无私无畏、清介自守、正道直行。对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而言,觉悟时刻警醒着他们有所畏、知所止,引领着他们择高处立、向宽处行。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示着坚强党性、远大理想、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在奋斗、奉献与坚守中获得了真正的快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一个干部只有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拧紧了,把思想觉悟、精神境界提高了,才能从不敢腐到不想腐”。

  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对共产党人来讲,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风邪气近身附体。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涵养“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担当,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自勉、“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正己、“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励志,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便能心有所定、行有所止,做到任何威武磨难、富贵贫贱、荣辱毁誉都不能动摇己心,真正在报国为民中实现价值。

中共阳谷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阳谷县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地址:聊城市阳谷县振兴路323号

鲁公网安备 37152102000071号    鲁ICP备150154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