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01.jpg
信息详情

【廉桥作品】一条延伸向清风明月的桥:余显斌(陕西山阳)

时间:2020-05-27 17:18:30  来源:阳谷县纪委监委

1


       博济桥是一座桥,是历史的一处风景,更是一篇固态的官箴。

       华灯初上,夜色氤氲,走在阳谷,走在博济桥旁边,人心里一片沉静,一片庄重,好像有一种穿越明朝的感觉,好像自己也是一个长袍大袖的人,好像自己也在送别着那个离任的官员。

       灯火阑珊处,好像那个官员仍长衫飞扬,走过这儿的街道,走过这儿的人家,走上这座桥,然后慢慢站住,慢慢挥别。

       仿佛,他的人刚刚离去。

       仿佛,我们站在这畔,踮起脚尖,就可以看见那个走向历史深处的背影,看见那个一文不名的官员。

       这个官员,就是笪一顺。

       今天,有关他的信息,我们已经知道得很少了,只知道他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官员,其余的,都已经湮没无闻了,包括他的生卒年,包括他的家庭情况,以及他后来的去处。而今,谈到他,我们好像隔着历史,看见一个隐隐约约的影子,缓缓走过,走在历史的只言片语中,走在史家惜墨如金的记载中,只留下一行屐痕,就匆匆远去了。

      史家的笔,只注重那些历史上的高官显宦,只注重那些坐在宫殿中口若悬河的官员,只歌颂君主、名臣、皇族。

      他,不在他们的记载之列。

      因为,他的官职很小,县丞,八品官,小得难以进入他们的视野,难以让他们的笔尖,在宣纸上书写下他的名字。

      可是,阳谷县人在县志上用一段文字,记载了他的品行;阳谷县人更是用一座桥,来记载下他的操行,他的官风。这座名博济桥的石桥,几百年过去了,至今仍一头连接着明朝岁月,一头延伸向阳谷的清风明月中,延伸向阳谷人的道德码头。也因此,这儿民风淳朴,人心洁净,犹如水晶世界。也因此,博济桥也成为阳谷的著名景点,成为历史的一处景点,净化人心,更净化着世道人情。

      这些,都因为这位官员曾在这座桥上走过。

2

      博济桥建于1597年,即大明万历二十五年,距今已过去四百多年了。四百多年中,桥身已染满青苔,凸显着岁月的沧桑,可是,桥体仍坚固如初;桥栏上十二根望柱依旧;望柱顶端雕刻的石狮子依旧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望柱间的石栏板上浮雕的图案,依旧精美绝伦。

      这个桥就那么精致着,那么浑然一体着,在三个拱券式桥洞的烘托下,如一件艺术品。

      这座桥建于万历年间。

      笪一顺也是万历年间来到阳谷的。

      这座桥仿佛就是为他建筑的,是为历史建筑的。

      他来的时候,是一个晨曦白亮的早晨,还是一个晚霞漫天的黄昏。他走过这座桥的时候,可曾在桥上站着,轻轻地抚摸过这儿的石栏。这些,都已随着时光远去,渺茫难寻了。只知道他来的时候,“惟一牝牛驾车而来”,是坐着一辆破车,被一只老牛拉着,慢慢走过这座桥的。那时,牛蹄敲击着青石板,一定会发出嗒嗒的声音吧。

      他就这样来了,带着一种寒酸,一种朴实,一步步走向阳谷,走向这片千年古地。

      车上,还坐着一个人,是他的一个年老的仆人。

      他来时,没有发表什么誓言,没有吟诗明志,没有广泛宣传自己的清廉主张。

      他没想到,阳谷将他牢牢记住。

      他更有没想到,从此,他会成为历史的一座山峰,供后来人膜拜,供后来人敬仰。

      他在阳谷,干着自己的工作,更坚守着自己的廉洁,自己的清洁如水的品行。任职期间,他没有任何积蓄,唯一的就是那只老牛。到了闲下来的时候,他大概也会赶着牛,来到河边,让牛儿吃着水草,喝着河里洁净的水吧。他呢,大概就坐在河边,读着书,吟着诗吧。

      然后,天快黑了,夕阳落在山尖上,晚霞如一朵朵鸡冠花盛开在水里时,他一定会吆着牛,一步步走回去,踏着博济桥,走向城里的。

      那时,他的身影一定会被夕阳拉得很长,他的衣衫一定会随风飘飞。

      那时,一定有这儿的居民笑着和他打招呼,他也可能笑着和这儿的居民攀谈两句的,话着桑麻之事。那只老牛一定会抬起头,哞地一声长叫,叫声远远地传开去的。

      有一天,当他再次经过街道,再去放牛时,老牛的旁边,跟着一只小牛犊子,跌跌撞撞地跑着,蓝色的眼睛清亮如水晶。

      在水边,老牛吃草时,小牛一定会淘气地跑来跑去,一定会伸着脖子,脆生脆气地叫几声的。

      夕阳正好,一片红晕。

      水光荡漾,清清白白。

3


      终于,笪一顺要调走了,要挥别这座古城了。

      他再次坐着牛车,从博济桥走过。他来了这么多年,在这儿任职这么多年,他走时仍是来时的衣服,只不过衣服更旧了,甚至有了补丁。

      他的胡须有了苍苍之色。他有些老了。

      其余,没什么变化,他仍一人,老仆赶着牛,一辆空车上什么东西也没有带,车轮慢慢碾压过博济桥的青石板路面。只不过,这次车旁多了一只跳跃着的小牛犊子。

      一群人,一群阳谷的百姓,都来到桥头送他。

      百姓的心,始终是最好的史书,记载着白,记载着黑,一切都记载得清清楚楚的。

      他们来送别这个小吏,也来送别他们心目中的一个好官。他们中,有人挥手,有人甚至抹着眼泪。

      笪一顺让停住牛车,慢慢下来。

      他“谕令仆人留犊于邑”,他告诉仆人,这只小牛是在阳谷出生的,是吃阳谷县的草,喝阳谷县的水长大的,是阳谷县的牛,他不能带走,不能贪占阳谷百信的丝毫利益。

       小牛留下,他慢慢上车,仆人也上车,鞭子一声,挽起一朵鞭花,牛车动了,在大家的泪光中,慢慢远去,一直走向天涯芳草的那边,走出他们的视线。

      可是,几百年过去了,他并没有走远,一直走在阳谷人的传说中,走在我们每个走过博济桥的游人的想象中。

      多年后,时光已到了清代,一个诗人竹杖芒鞋,走向阳谷县,来到博济桥,站在这儿,看着古城烟灶人家,以及夕阳下水墨画一般的山水,听着当地老人为他讲说着那位县丞当年离别的情形,不由得吟哦道:“已驾车牛子母分,犊鸣悲切不堪闻。石桥遗迹今犹在,耆老指谈如见君。”

      诗人说,他站在桥上,仿佛听到老牛母子分离的鸣叫。

      诗人说,当地老人讲述当年的事时,那情景,仿佛历历如在目一般。

      诗人还说,在当地人的讲说下,他也仿佛看见了那位可亲可敬的官员,长须飘飞,走在阳谷街道上,走在大家的挥别中。

      是的,笪一顺一直走在历史的记忆中,永不会远去。

      他的身后,是一轮明晃晃的月亮,高高地悬挂在阳谷的天空,悬挂在历史的天空,也悬挂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天空。

中共阳谷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阳谷县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地址:聊城市阳谷县振兴路323号

鲁公网安备 37152102000071号    鲁ICP备150154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