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唐诗去旅行》剧照,图中文字为孟浩然诗《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资料图片) 如果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岑参做我们的“导游”,用唐诗做“攻略”,带领今天的人来一次盛唐之旅,会是多么气势撼人的体验。 央视纪录频道刚刚播出的五集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就让这种体验在文化的时空里成为现实。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诗和远方,这才是真正的“文旅”之路,这才是真正的“走读”中国。 这部纪录片选取了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五位诗人,又以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五段旅程为线索,从杜甫的“江湖”出发,寻找孟浩然的“故人”,凝望王维的“长安”,登临岑参的“边塞”,最后去往李白的“仙山”,触摸中国的文化脉搏,体验中国独有的诗意生活。 回到唐诗诞生的地方 从唐代到今天,千年的时光流逝,但是山河风骨未改。从唐诗穿越回唐代,注定是一场时光之旅、朝圣之旅,会带着我们一起走上唐代诗人的旅途,来到唐诗诞生的地方,用今天的视野体悟古人的内心,让唐代的诗意和当下的现实来一次新的碰撞。 一千多年前,长安城就是世界的中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唐气象,成为世人心目中的风标。 在这样的时代气息中,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唐诗,唐诗作品中的万千气象、博大雄浑,令人看到了新的文化世界。唐代诗歌,无论作者之众、题材之广,还是艺术之高妙、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有学者曾说:“盛唐阶段,唐诗风格之花,遍地开放,花团锦簇,璀璨夺目,是唐诗风格的巅峰。……就雄浑而言,有岑参、高适之悲壮,王昌龄、王之涣、王翰之悲凉、苍劲,李白之豪放,杜甫之沉郁。……有李白之清新、飘逸,王维之冲淡、空灵,孟浩然之平淡、恬静。” 《跟着唐诗去旅行》选择以杜甫开篇、以李白收尾,可谓别具匠心。李、杜二人齐名,但他们的性格和诗风迥异。古人评价李白如“星悬日揭,照耀太虚”,杜甫若“地负海涵,包罗万象”。 李杜二人,一豪放,一沉郁,豪放如同火山爆发,沉郁好似海底深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李白和杜甫,在唐代诗坛上,如双峰并峙,是后代诗人不可企及的典范。” 通过纪录片,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唐代诗人的足迹之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仅仅凭借双脚,走遍了大江南北、壮丽山川。李白出生在西域碎叶城,距离长安万里之遥,但是他行踪遍及天涯,几乎走遍了大唐的所有风景区,慷慨写下“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杜甫一生忠厚诚实,爱国爱民,尽管处在动荡的生活激流之中,却始终饱含着沉郁的泪水,他几乎跑遍了唐朝所有“不毛”之地,所以有了“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笔底波澜。 王维坐守长安,成为长安繁华盛景的见证人,晚年隐居钟南山,写下“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顿悟;孟浩然一生不仕,成为山水田园诗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成为他快意人生的白描。 岑参工于诗,长于七言歌行,又有两度从军出塞的亲身经历,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异域风俗都成为创作题材,为中国传统的写景诗注入了新的元素。在茫茫边塞,岑参尽情将英雄气生发出的爱国情挥洒于大漠长河,将西域景观引入诗歌范畴,为传统意义的写景诗注入了英雄主义气息。 藉由这部纪录片,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动人心旌的时代,一起在行旅中再会唐诗。 有什么样的山河就有什么样的诗人 当一位今天著名的诗人,重新踏上杜甫人生之路的最后一段旅程;当一位作家,沿着李白漫游的路线寻访国人文化记忆中的仙山;当一位以重金属摇滚乐手身份成名的书法家骑上单车,探访孟浩然的千里远方;当致力传播文化经典的学者,与岑参的边塞和王维的长安不期而遇。“穿越时光的行者即将启程,他们又将遇见怎样的风景”…… 节目组分别邀请了五位嘉宾——西川、鲁大东、郦波、杨雨、韩松落,引导观众寻访诗人不平凡的生命历程。 对此,业内认为,该片的创新点在于邀请当代五位知名文化人作为“导游”,用他们最直观的感受,去重走、去探寻、去碰撞,在蛛丝马迹中寻找、情景再现中体验、诗心精神中共鸣,在客观性的纪录中加进有温度的主观性感受,让唐诗和诗人不再只是“刻板”的“标本”,而是“鲜活”的“脉动”。 诗人西川说,有什么样的山河就有什么样的诗人。唐诗是每个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总会在生命中某个时刻涌上心头。于是,西川踏上杜甫晚年寻找安身之所的漂泊旅程。在晚年,杜甫漂泊数千里,从甘肃南部,到达四川盆地,又沿着长江飘零,最终在湘江上走完了一生。诗歌成为杜甫唯一的精神寄托和苦难生活的救赎。可以说,“诗圣”正是在漂泊中诞生。西川说自己年少时是李白的粉丝,年长之后,却越来越崇拜杜甫,他羡慕杜甫无与伦比的用诗歌书写现实的能力。导演李文举对此感慨,这是一次追寻偶像的旅程,两个诗人之间一段跨时空的交流。 纪录片选择学者郦波重走王维的路。拍摄过程中,郦波遇到了蓝田人张效东。这位已经退休的中学老师,立志要把“家乡人”王维诗中的景点一个一个找到。于是,郦波跟着张效东,去寻找王维诗歌里的风景。据导演李文举介绍,最让人惊讶的就是《鹿柴》,看着森林中光影的反射,听见村庄里孩童的笑声,如灵光乍现,一瞬间明白王维为什么写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李白的一生,和山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至死浪漫的伟大诗人,早已把自己化成了一座伟大的山峰。令人欣喜的是,千年之前李白、杜甫看过的山水还在,气韵生动的文化还在,这是一种深刻的传承。正如在李白墓前,作家韩松落感觉李白从未走远,就像“水回到水,风变成松涛,而爱变成了爱的能力”,一次又一次走到我们中间。追随岑参的脚步,寻访天山南北,学者杨雨终于明白:“这些年来一次次地出外旅行,感觉总是在寻找什么,这次才发现,一直以来寻找的,其实是我自己。” 在制作的三年中,摄制组兵分五路,采访64位专家学者,勘查外景地58个,足迹遍及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寻访大量的唐诗现场和历史遗存。于是,有了这次古今交融的文化体验。 其实,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面对祖国的雄山胜水、万里风光,本身就是一次诗意的升华。 传统诗歌与现代传播的创新结合 重游之路的过程中,摄制组发现了唐诗之外,诗人们有着更加立体丰富的人生。杜甫专辑的导演原媛介绍,“杜甫的诗歌让我们行走在路上,以全新的视角观看江山形貌。在陇南,我们重走古道,想象着老杜甫带着一家老小的翻山越岭之苦,这是飘零之旅;在成都,我们游览‘杜甫草堂’,理解了诗人为什么会写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样清新的诗句,这是休憩之旅;在奉节,简锦松老师引领我们重游杜甫生活过的故地,杜甫在这里写下了一生中近四分之一的诗作,这是巅峰之旅;在湘江的挽洲岛上,几个小朋友领着我们去参观一株古树,传说中杜甫曾经系舟于岸上的古树,这是落幕之旅。” 一路走下来,杜甫不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字里行间,而是穿越了千年时光,鲜活地站立在观众面前。 为什么考虑到将“唐诗”和“旅行”这两个元素融合?李文举表示,自己之前拍摄的很多纪录片都是自然类的,有很长的时间都是在中国最人迹罕至的地方——羌塘、可可西里这样的无人区旅行,经常会看到许多超乎我们经验的景色,以至于都没有合适的词汇去形容它们。“我这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如果李白、杜甫来过这样的地方,他们又会写出怎么样的诗篇?”李文举说,因为唐代诗人写过的地方,后来的人也会去登临,也会去凭吊,也会去重新书写,“他们是为中国的山川命名的人”,所以这成为《跟着唐诗去旅行》的创作初衷——应该沿着唐代诗人的足迹走一趟。“把唐诗和旅行这两个元素结合起来,用今天的方式去旅行,用今天人的眼光去看,去感悟唐代诗人当年的感受,去揭示他们当年的经历。” “当我们沿着唐代诗人的行迹深度探访了今天的中国之后,发现千年之前李白、杜甫看过的山河还在,感知纸香墨飞辞赋满江的中国还在。”文学统筹张海龙介绍,“事实上,诗歌从未离我们远去。我曾经统计过,一个中国人如果完整地从小学读完高中,那就至少在课本里学过200首诗歌。今天的小学一年级课本也加入了古诗,整个小学六年12册语文就有古诗文100多篇,而这种语文教学全世界唯我们所独有。” 制片人徐欢表示,《跟着唐诗去旅行》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通过五位嘉宾“旅行者”,跟随唐代诗人的脚步,触摸唐诗的世界,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这个梦想历经千年,依然熠熠发光。这部片子以全新的纪录片语言,把这个梦想还原给观众,让无限荣光的唐诗,照亮今天的山河。 让唐诗穿越千年,照亮我们今天的山河和我们的道路,听起来就让人心潮澎湃:行走在唐诗发生的路上,到诗人灵感乍现的地方,细细品读诗句描摹的景象,在溪山行旅中再会唐诗。 这些随口而出的唐诗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陈秀敏对此评价,唐诗历经千年,依然熠熠发光,重新领略在唐代诗歌照耀下的中国山河之美,展现历史风貌与诗情画意,唐诗中的文学精神穿越千年时光与当代中国人的情感产生共振,是中国古诗传统与现代传播方式的一次完美结合。(穆铎)
中共阳谷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阳谷县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地址:聊城市阳谷县振兴路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