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86年9月建成开业的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时任福建省政和县县委书记廖俊波在县东涧花卉基地了解村民和返乡企业主种植花卉的情况。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1945年9月,为了保卫抗战胜利成果,壮大革命力量,中共中央作出战略决策:“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 到年底,全国各解放区调往东北的部队达10万7千多人,干部约2万名,开始了“有党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毛泽东称之为“又一个几千里的长征”。参加过“七大”的77名中央委员,有21名在这个“长征”名单中,其中包括彭真、陈云等人。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进入东北的干部大部分都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考验,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又经过整风教育,是一支很强的战斗队伍。 元宝村,黑龙江省中南部的一个小山村。当年,村里很多人家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元宝村因此也被人称为光腚屯。 1946年5月4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东北解放区有1万2千名干部下乡开展土地改革,元宝村就是这场土改运动的第一村。 那年7月下旬的一天,以萧洪达为队长、周立波为副队长,由15名共产党员组成的工作队,来到了元宝村。此时的东北广大农村,很多群众还分不清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区别,要发动群众,必须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萧洪达和周立波带领其他队员,针对元宝村的情况,举办积极分子训练班,到村民家里访贫问苦,给村民们讲道理,慢慢让他们懂得了只要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推翻旧社会、解放自己。 思想问题解决后,工作队又带领村民量土地、评等级、分青苗,把实实在在的利益带给群众。村民也终于发现,“共产党不是来征粮,而是要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搞土改来了”。1946年到1948年清明前,经过3次分地,元宝村的土改基本结束。 1947年10月,周立波以元宝村的土改经历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上卷。一年后,1948年12月,《暴风骤雨》下卷完成。 如暴风骤雨一般的土地改革,使无数忍饥挨饿的东北农民获得了土地、农具,还分到了牛马,实现了翻身解放。党的政策在干部们的努力下深入人心,党和群众迅速融在一起。 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党的组织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统一调整、重点配备、大胆提拔、加快培养各方面干部,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干部支撑。 不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无数党的干部出现在急难险重的岗位上,作为党联系群众最直接的纽带,让党的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一步一步向前发展。 浙江衢州市区的一个老小区,88岁的谢高华住在这里。在他家中,悬挂着一幅他自己写的“信仰”二字。翻开谢高华的履历:龙游县、衢州市、义乌市、金华市。他说:“党指向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 干部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每到一个地方,谢高华都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当地发展中。上世纪70年代,他在衢县主持工作,带领干部群众建造水利设施、改造低产田,让衢县开始大踏步发展。 1982年,谢高华被组织调往相对落后的“小义乌”工作。他经过反复调研后,在县委会议上提出允许摊贩经营,并开放小商品市场。当时,“要改革”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改”“往哪改”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开放商品交易市场还没有先例,要冒一定风险。 符合中央精神原则,就去做!人民需要,就去做!1982年8月25日,义乌县委做出决定:开放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随之,又制定“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的政策,激活了义乌市场经济的活力。几乎一夜之间,所有“地下”摊子都摆了出来,从城外摆到城内,一直摆到县委门口。 1983年,谢高华辗转找到省级银行,贷款57万建设摊棚式小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从此诞生,在全国抢占了商机。当年年底,市场摊户增加到1050个,日均交易人数为6000人,上市商品多达3000多种。 如今,这个既不沿海也无资源的农业小县,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也成为中国最富的地区之一。 1985年,谢高华又调回衢州。他提出上马83公里的“乌引工程”,为沿线50万居民和一大批工矿企业送去源源活水,也带领群众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乌引精神”。 既听党指挥,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谢高华这块“砖”,不管被搬到哪里,都会以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夯出新局面。 什么样的干部是好干部?好干部的标准是具体的、历史的。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干部,是好干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的干部,是好干部。改革开放初期,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专业、锐意改革的干部,就是好干部。 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需要适应“新的历史特点”的好干部。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福建省政和县熊山街道渡头洋上河滨路3号的张承富老人家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当官能为民着想,凝聚民心国家强”,横批是“俊波您好”。 张承富年过七旬,家门口是一条河,附近住户一直筹划建一条栈道以便出行,但因资金问题迟迟不能解决。2015年5月,老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时任政和县委书记廖俊波。廖俊波当场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研究,将修栈道列为民心工程。2016年6月,栈道修通,老人贴上这副对联,再也没有揭下。 政和,地处闽北山区,曾经交通闭塞、发展滞后,经济发展各项指标长期处于全省末位。在任政和县委书记期间,廖俊波提出,政和发展必须扬长避短,走特色化、差异化路子,在抓好现代农业的基础上,致力于突破工业、城市、旅游、回归等“四大经济”。他努力实践自己的誓言,以“背石头上山”的劲头带领干部群众开拓进取,使政和由“省末位”跨入增长速度“省十佳”,累计减贫3万多人。 廖俊波一身正气,为政清廉,带头坚持原则,秉公用权。在武夷新区,他曾公开说:“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要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他时常叮嘱家人,要多付出、多奉献,不仅不能搞特殊,还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做事,干净做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好干部不管放在哪里,都是一台动力十足的“火车头”。拿口镇、荣华山、政和县、武夷新区……“把我放在哪里都是信任,让我做更多的事情就是重用”“打它个翻身仗,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廖俊波在每一个岗位上,都以为民的情怀、务实的干劲、担当的精神、清廉的作风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 事业是靠人干出来的。回首近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强大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度重视培养造就能够担当重任的干部队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还在培养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选好干部,用好干部,中国共产党就会朝气蓬勃、生生不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薪火相传、蒸蒸日上。
中共阳谷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阳谷县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地址:聊城市阳谷县振兴路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