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尉承栋 近段时间,中国国家博物馆“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正面向公众开放,共计展出170件/套展品,其中《潞河督运图》《河防一览图》等重磅文物均为首次亮真迹。此次展览依托文物、模型以及数字影像、互动项目等载体,系统展示了大运河的开凿历史、通航功能、漕运管理、工程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大运河历史悠久,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邗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沟通南北,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南北五大水系。一经开通,就承担起粮食、货物运输的重要职能,尤其到了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省份每年要向北京提供300万-400万石漕粮,以及携带其他商品至京贸易,甚至修建北京城所需的建筑材料和人力资源也通过大运河汇聚北京,故有“漂来的北京城”之说。 大运河是一条繁荣与交融之河,为流经之地带来商机与活力,更是催生出一批沿线城镇。从“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的杭州,到“堤绕门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渔”的扬州,再到“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的汴州(今开封),以及“沿溜入阊门,千灯夜市喧”的楚州(今淮安)……古人以诗词描绘出大运河两岸店铺鳞次、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这份繁华也为后来的王朝盛世打下了基础。伴随着沿岸城市兴起与商业繁荣,运河沿岸也吸引着大批来自不同地域的客商汇聚于此,促进着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厚植了大运河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一方面,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密切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西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融入“一带一路”整体布局。另一方面,以文化为引领推动沿线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调动大运河沿线省市的资源和力量。作为大运河沿线河道最长、运河遗产最丰富的省份,江苏段沿线常住人口占全省85%,经济总量占全省91%,大运河串联起9座国家创新型城市,沿线分布着54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往事越千年。作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大运河的开凿、使用、管理、维护等,无不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据统计,大运河沿线水工遗产、运河故道、古城古镇等有1200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0余项,这些都是大运河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因此做好保护是我们传承、利用的前提。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在发展经济、旅游开发过程中,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等各项工作,打造成为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让千年文脉“流动”起来。 千年运河,穿越历史奔流不息,流淌至今,就如同中华文化一般生生不息、奔涌向前,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基因。流向未来,希望有更多人深入了解大运河、理解大运河文化、认识中华民族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伟大文明和美好生活的历史经验,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中共阳谷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阳谷县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地址:聊城市阳谷县振兴路323号